人均收入28228元:世界第一大城市,人均收入10万美元,日本东京:我不服
一:人均收入28228元:世界第一大城市,人均收入10万美元,日本东京:我不服
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7%,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.5%,快于人均GDP增速,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
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4%,增速比上年加快1.3个百分点;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.2%,比上年加快0.8个百分点。
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6%。
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,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落。2018年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.1%,处于温和上涨区间,低于3%左右的预期目标。其中,城市上涨2.1%,农村上涨2.1%。
二、人均收入28228元:居民消费支出情况
2018年,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4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2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,增长6.8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4.6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,增长10.7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8.4%。
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631元,比上年增长4.8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.4%;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89元,增长4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.5%;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647元,增长13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.4%;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23元,增长9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.2%;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675元,增长7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.5%;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,增长6.7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.2%;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元,增长16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.5%;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77元,增长6.8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.4%。
国家统计局: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
1、中国经济“减速”压力 与“增质”潜力交叠
分季度看,GDP一季度同比增长6.8%,二季度增长6.7%,三季度增长6.5%,四季度增长6.4%。四个季度分别环比微降。
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,数据表明中国经济“减速”压力与“增质”潜力交叠。2018年四季度,前期的内部改革阵痛和外部贸易摩擦的滞后冲击加速显现,强化了中国经济“减速”压力,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为6.4%,2018年全年经济增速下滑至6.6%。
华泰宏观李超团队点评称,预计2019全年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到6.3%左右,今年减税降费累计将超2018年总体水平。货币政策预计将逐渐由灵活适度转向稳健略宽松。预计上半年政策将着力改善小微企业经营环境、以及应对可能的失业率上行问题。基于稳增长的考量,政策方面给出明确信号,要引导金融机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,我们仍较为看好基建类城投债的表现。
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,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,是在预料之中,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,我们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很不容易的,成绩来之不易,当然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。我们有信心、有条件、有基础,也有能力保持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
2、新产业增长较快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
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6.4734万亿元,同比增长3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36.6001万亿元,增长5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46.9575万亿元,增长7.6%。
其中工业生产平稳增长,新产业增长较快。值得注意的是,高技术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.7%、8.9%和8.1%,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.5、2.7和1.9个百分点。
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6.1%和11.1%,分别比制造业投资快6.6和1.6个百分点。
程实认为,在“增速”承压之际,中国经济“增质”仍在稳步改善。2018年新产业增长较快,表明经济结构持续优化。较之于制造业总体,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投资的同比增速分别高出6.6个和1.6个百分点,表明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势头保持强劲。
此外,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,2018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7.7%。其中,战略性新兴服务业、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.9%、15.0%和13.4%。
3、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
数据显示,我国居民收入消费稳定增长,农村居民收支增速快于城镇。
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7%,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.5%,快于人均GDP增速,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
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4%,增速比上年加快1.3个百分点;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.2%,比上年加快0.8个百分点。
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6%。
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,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落。2018年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.1%,处于温和上涨区间,低于3%左右的预期目标。其中,城市上涨2.1%,农村上涨2.1%。
4、“三驾马车”增速同比下滑 内外部需求疲弱共振
在投资方面,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63.5636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5.9%,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.5个百分点。其中,民间投资39.4051万亿元,增长8.7%,比上年加快2.7个百分点。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.8%。
程实表示,2018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速加快,表明供给侧改革正在走向“2.0”阶段,市场力量对优质供给的扩张作用初步显现。2018年1-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.8%,增速比1-11月份提升0.1个百分点,表明基建“稳增长”效应正在显现。
在消费方面,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,比上年增长9.0%,保持较快增长。
在进出口方面,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0.5050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9.7%;贸易总量首次超过30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出口164177亿元,增长7.1%;进口140874亿元,增长12.9%。顺差为23303亿元,比上年收窄18.3%。
程实认为,从结构来看,内外部需求的疲弱正在产生共振。投资方面,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仅为5.9%,较上年下滑1.3个百分点;消费方面,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9.0%,较上年下降1.2个百分点;出口方面,2018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降至-4.4%,表明“抢出口”开始退潮。
“考虑到近期PMI新出口订单持续下行的滞后影响,叠加‘高基数’效应,外需回落的压力预计将在2019年进一步延续。”程实表示。
5、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回落 未来地产政策或放松
数据显示,2018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.0264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9.5%。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1654万平方米,增长1.3%,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.2%。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49973亿元,增长12.2%,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4.7%。
华泰宏观李超团队点评称,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9.5%,回落0.2个百分点。值得关注的,房地产竣工增速为下降7.8%,降幅比1-11月份收窄4.5个百分点,这反映出房地产企业赶工以应对未来政策变动的倾向。房地产产业链较长,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较大,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的情况下,我们预计,2019年年中一二线地产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。
6、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 为1952年以来最低
数据显示,2018年末,中国大陆总人口13.9538亿人,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。
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,人口出生率为10.94‰,为1952年该数据存在以来最低,前值12.43‰;死亡人口993万人,人口死亡率为7.13‰,前值7.11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.81‰,为1961年以来最低,前值5.32‰。
对于近期网传中国人口负增长、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,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回应称,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,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,其中相当比例是二胎,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,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9亿人,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。
2018年,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.64(以女性为100)。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;乡村常住人口减少1260万人;城镇化率59.58%,比上年末提高1.06个百分点。
就业形势保持稳定。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.7586亿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.3419亿人,农民工总量2.8836亿人,比上年增加184万人,增长0.6%。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721元,比上年增长6.8%。
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,比上年多增10万人,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,完成全年目标的123.7%。
7、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扎实推进 经济结构优化
2018年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,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,“三去一降一补”重点任务扎实推进。
去产能方面,钢铁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,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.5%;去杠杆方面,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,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.8%,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;去库存方面,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.2414万平方米,比上年末下降11.0%。
降成本方面,企业成本继续下降,1-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.19元,比上年同期减少0.21元;补短板方面,薄弱环节投资较快增长。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、农业投资分别增长43.0%和15.4%,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7.1和9.5个百分点。
经济结构继续优化。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.2%,比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;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.7%,比上年提高0.1个百分点。
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,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.2%,比上年提高18.6个百分点。居民消费升级提质。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.4%,比上年下降0.9个百分点。
8、A股呈普涨格局 沪指成功站上2600点
1月21日,沪深两市股指集体小幅高开,随后两市一路震荡走高。沪指成功站上2600点。创业板指走势较主板稍强。盘面上没有强势领涨板块,出现普涨格局,下跌板块的跌幅均不大。
截至午盘,沪指上涨0.67%,报收2613点;深成指上涨0.83%,报收7644点;创业板指上涨0.86%,报收1280点。沪股通净流入6.03亿,深股通净流入14.6亿。
一、2018年人均收入28228元 你达到了吗?
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,2018年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7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5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,增长(以下如无特别说明,均为同比名义增长)7.8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5.6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,增长8.8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6%。
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,比上年增长8.6%,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.2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413元,增长7.6%,是平均数的92.8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066元,增长9.2%,是平均数的89.4%。
按收入来源分,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829元,比上年增长8.3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.1%;人均经营净收入4852元,增长7.8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7.2%;人均财产净收入2379元,增长12.9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.4%;人均转移净收入5168元,增长8.9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.3%。
在居民消费支出情况方面,2018年,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8.4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2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,增长6.8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4.6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,增长10.7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8.4%。
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631元,比上年增长4.8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.4%;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89元,增长4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.5%;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647元,增长13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.4%;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23元,增长9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.2%;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675元,增长7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.5%;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,增长6.7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.2%;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元,增长16.1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.5%;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77元,增长6.8%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.4%。
二、2018年各省人均收入排行 上海人均收入第一
人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收入,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候,各省的发展也在随着中国的发展快速进步,小编统计了以下几个发展的省份,也做了个排名,下面让我们看看2018年各省人均收入排行。
10、重庆省
人均收入一万三,位于长江上游,自然资源丰富,矿产最丰富,是西南的最大商贸城市。
9、山东省
人均收入一万四,山东,农业大省,我们的谷物几乎全在山东省,是丝绸之路的源头,位于黄河下游,淡水资源比较丰厚,经济实力较强。
8、辽宁省
人均收入一万五,沿海城市,靠近日本和韩国,向外发展,水产业比较丰富水上运输方便,工业农业发展较快。
7、福建省
人均收入一万七,沿海城市,依山傍水,土地、海洋、森林资源丰富,交通便利,公路铁路水路。
6、广东省
人均收入一万八,最早发展商品性农业,广东水资源非常丰富,高于中国平均水平,有着稀有金属,还有有色金属。
5、江苏省
人均收入接近两万,水资源丰富,矿产资源丰富,植物资源丰富,著名的鱼米之乡。
4、天津市
人均收入两万,位于首都旁边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主要就分布在天津,有着较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。
3、浙江省
人均收入两万四,位于长江三角州,有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资源,国家重点发展的地方。
2、北京市
人均收入三万,排名第二。国家中心城市,首都人流量大,矿产资源丰富,经济发展较快。
1、上海市
人均收入三万二,也是国家的中心城市金属矿产丰富,水产资源丰富,流动性大带动经济发展。
三、我国人均收入不到人均GDP的一半?为什么两者差距这么大?
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3季度,我国的GDP总量超过了65万亿元,同比增长6.7%,如果以这个增速计算的话,那2018年全年,我国的GDP总量将超过88万亿元。而2018年我国的总人口预计将达到13.98亿左右,意味着人均GDP将达到6.3万。
不过,同样来自统计局的数据,前三季度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.1万,全年最多也不会超过3万,还不到人均GDP的一半,这是为什么?
为什么收入会小于GDP?两者差距真有这么大?
首先,我们需要清楚的是,GDP和收入完全就是两个概念。GDP是一个时期内国内居民创造的总财富,而收入是财富分配到个人手上的。很显然,个人创造的财富跟分配到的财富肯定会不一样。这就好比一个在公司上班的人,
给公司创造的收益肯定跟工资不一样,正常来说,工资会比创造的收益少,否则公司就没法盈利,不能盈利就很难持续经营,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样也是如此。
其次,可支配收入也不等于收入。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是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,也就是在收入中已经扣除了社保、公积金、个人税收等之后的收入。而社保、公积金等其实也还算是个人的收入,而这些也是占据了个人收入的不小的一部分。
所以实际分配到个人手上的收入,跟人均GDP的差距没有那么大。
再次,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能代表就是在职人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。如果是在职人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不到3万的话,很多人估计都很难生存下去。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然是以全国人口为基数算出来的,这其中还包括了未到工作年龄和
已经退休的人员。想想一个5口之家,包括一个小孩和两个退休的老人,每人平均每月的可支配收入为2500元,一共就是1.25万了。但这1.25万的收入实际上是具备劳动力的两个人创造的,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有6250元,也算不少了,
甚至都已经接近人均GDP了。
最后,国民实际的人均GDP可能并没有那么高。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,这里也包括了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创造的财富。与GDP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GNP,即国民生产总值,是所有中国国籍的人创造的财富,包括中国人在国外创造的财富。
一般而言,一个发展中国家的GNP会小于GDP,即外国人在中国创造的财富比中国人在外国创造的财富多。所以,如果把GDP中外国人创造的财富除去,同时在人口中除去在外国工作的人,即人均GDP=(总GDP-外国人在中国创造的GDP)/(总人口-在外国工作的中国人),这样算出来的实际人均GDP应该会少于之前算出的6.3万。
总而言之,实际的人均GDP跟实际人均收入的差距应该没那么大。
四、世界第一大城市,人均收入10万美元,日本东京:我不服
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,我们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,就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不过即使我们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,国内的许多一线、超一线城市都已经崛起,但是却始终还是没有一座公认的国家大都市,而日本的东京才是目前亚洲唯
一的国际大都市。并且东京仅仅次于,远在北美洲的美国纽约这座城市。那么世界第一大城市,人均收入10万美元,作为亚洲的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:我不服。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,这两座城市的对比。
1、城市人口和规模之比
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,总面积达到了2188平方千米。在东京主城区约有1350多万人,而整个都市圈的人口更是多达3700万人以上。而反观纽约这边,总面积只有大约789平方千米,主城区人口在851万人左右。整个都市圈的人却有2000多万人。
从两座城市面积和人口的数据对比,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,东京的面积大约是纽约的3倍,人口相加起来大概东京是纽约的两倍,所以都市人口稠密程度,还是纽约更胜一筹。而且东京的人口老龄化,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即使如此,东京还是表示不服啊
2、GDP产值
仅从去年的GDP总量来看,日本是9750亿美元,人均GDP占到了7.01万美元。而纽约的GDP总量略逊一筹,仅仅9007亿美元左右。两座城市相差不大,东京比纽约大概多了700亿美元。但是人均GDP却比东京要高,达到了10.25万美元左右,人均差距在3万美元左右。看看这个第一大城市的纽约,一年人均就有10万美元,人民币都是60-70万,有点做梦不敢想啊!
从GDP总量的数据来看,纽约是不及东京的,不过在人均GDP上,却要比东京高上不少。如何看待的话,就看大家自己的想法了。不过我觉得还是纽约更强一些,毕竟人数和城市面积不一样。如果纽约有这么多人,GDP总量肯定要超过1万亿以上,两座城市的差距起码会比现在的700亿要翻上两三倍这样。
评论加载中